古筝大师王中山上海乐展讲解古筝流派

2019-04-19 13:49

 

2013年10月13日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的最后一天,连日来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场内挤满了购买音乐设备的专业人士和前来一睹为快的人们。乐器展还举办了数场讲座,而其中最为火爆的莫过于11日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的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和他的学生——南京音乐学院教师、青年筝家任洁带来的讲座“民间自有筝情在——王中山民间风情与创作漫谈暨古筝音乐文化之旅”。

古筝大师王中山上海乐展讲解古筝流派

作为每年举办独奏音乐会次数最多的古筝演奏家之一,王中山的古筝之路走得既深远又广阔。优良的师承与过人的天赋使他的专业水准在业内备受认可,亦成为当今中国古筝教育的中坚力量;对于古筝技法的研习与拓展,使他的演奏独具个性魅力,“第一快手”的美誉为他赢得了众多乐迷;“入世”又“愤青”的态度让他在曲目演绎的范畴大大拓展,无论钢琴、小提琴的西方经典甚至大俗如《最炫民族风》都被他视作一种值得尝试的可能性而“屡试不爽”。

上午10点开始的讲座前,观众早早地便在门口排起长队,主办方不得不叫号入场,仍然抵挡不住观众蜂拥而入甚至席地而坐。这些观众大多数是古筝学习者和爱好者,慕王中山之名而来,在后者的一弹一唱中频频附和。而王中山则极尽大师风范和诙谐本色,从古筝的历史发展和不同地域流派说起,令现场“曲高和不寡”。

古筝的发展没有断层

古筝的历史至今已有2700多年,这是中华民族器乐里少有的文化没有断层的乐器,“它的发展完整地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王中山说。

古筝最初为五根弦,后来发展到十二、十三弦,建国后改为二十一根或二十五根弦,琴弦的材料也由丝弦改成尼龙弦或钢丝弦,令筝的音域得以扩大,音色得以改善。王中山记得自己的老师,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婉芬以前在使用改革前的古筝演奏时经常发生弦绷断的情况,多亏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积极改革,推动古筝的发展。“然而古筝的改革改变的只是琴的外表,琴制和弦制的变化,而五声音阶和演奏法从未改变,因此古筝风骨未变。”王中山说。

古筝也叫“秦筝”,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广泛流传于各地,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较早记载筝的文献是《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一段:“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汉代《盐铁论》中记载“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说明古筝是民间集会活动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乐器。而唐代最著名的莫过于白居易的诗句“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王中山阐释道,“音乐之繁盛如同牡丹花,说明古筝在唐代并非小众,而是十分大众的音乐。”

然而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是近代以来的古筝,因为明清500年间没有一部像样的古筝文献流传下来,王中山解释说,“这是因为明代盛行复古思想,古筝遭遇了一个没落的时期,渐渐从宫廷正乐的地位进入勾栏瓦肆,成为民间俗乐,弹古筝的人大多身份卑下,流传也仅靠口传心授。”

“要弹好秦筝,先去吃陕西羊肉泡馍”

传统筝乐早期被分为南北两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流派是秦筝、河南筝、山东筝、浙江筝、潮州筝、客家筝等。而到了现代,流派的区别已经很小了,融会贯通成为趋势。作为少有能够演奏出各个流派筝乐的当代演奏家,王中山在讲座上通过演奏逐一剖析不同地域筝乐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他笑说,“要弹好秦筝,先去吃一下陕西羊肉泡馍。只有去一下当地,了解当地人的兴趣,才能把握各个流派筝乐的精髓。”

秦地是古筝的发源地,却一度面临失传。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著名筝乐家周延甲提出“秦筝归琴”,才渐渐恢复秦筝,并诞生了许多优秀曲目。“秦筝音最苦”,秦筝激越的苦音和奔放的欢音是其最大特点,既有西北筝高亢明亮的特点,也有委婉细腻的一面。王中山说,西安的秦腔、鼓乐都能帮助了解秦筝的特点,应该多去当地剧院,由此产生了上文陕西羊肉泡馍一说。

作为在河南长大的蒙古族人,王中山自幼在河南的南阳曲艺团学习演奏,对河南筝的弹奏最有心得。“你看看河南话,说吃了吗和北京话完全不一样,重音在前,说起来常常吓人一跳。而河南筝的音乐也是这样,硬朗、讲究音头,弹起来感觉很过瘾,不需要过多控制,其他流派则不行。”在他看来,山东筝与河南筝最为接近,但是山东筝听起来感觉“如同老者,有孔夫子的感觉,体现了山东的文化底蕴”,而河南筝更加用力刚烈。

而浙江筝又是另一番情致。“江南人口密集,自古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此浙江筝轻快温婉,清丽淡雅,音阶跨度没有超过4度以上的。而河南则从繁华盛世中途沦落,羡慕嫉妒恨,当然要呐喊了,并且河南人诙谐幽默,内心澎湃,急于表达,因此没办法那样悠闲。而秦筝差别更大了,陕西黄土高坡不喊听不见,所以常常有一个8度上去的音阶。”王中山幽默地阐释道,“潮州筝因为有功夫茶的文化在,因此更加韵味隽永,有复古之风。潮州的饮食比较清淡,如同清瘦的潮州筝。”

至于客家筝,由于客家人很大一部分是河南人战乱时南下去的,因此客家筝有河南筝的特点,但经过沉淀也继承了南方的衣钵,“给人无限感慨之感”。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4006 021 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