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宇歌致力回族民间乐器口弦的挖掘和传承的使

2019-04-19 13:49

 


回族口弦的传承人安宇歌  

回族民间乐器口弦是中国传统乐器中体格最小的乐器之一,面对这一回乡特有的旋律可能面临消失成为文化化石的窘境,宁夏非遗保护中心研究员、国家级项目回族民间乐器口弦传承人安宇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这一民族艺术的挖掘和传承,并做出了贡献。

口弦又叫“口琴”“响篾”或“弹篾”,是一种衔在嘴边弹奏的小乐器,有竹制和铁制两种。回族口弦据考兴起于宋元时期,据史书记载,在宋元时期,在中国经商的阿拉伯、波斯商贾人们所接触到的称为“铁叶簧”的拨叶簧正是现在的口弦。到了明清时期,各民族文化的不断碰撞和融合,为回族口弦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基础。


安宇歌介绍说,回族口弦是用薄竹片或金属制作而成,头小尾大,像一只鸟。颈部削出舌簧,两端钻眼穿线,扯动线绳,舌簧震动发出颤音。放在两唇间,利用口中的气流使颤音发生变化,产生共鸣,便有了曲调。

安宇歌对记者说:“在过去,回族妇女有"家女不见外男,青丝不见青天"的说法。所以口弦是女人弹的,尤其在西北地区农村回族妇女中广为流传,女人弹口弦不是为了登台表演,而是农闲时做针线纳鞋底的间隙,弹一阵子,消消忧愁、表表心情。女人的心里常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伤痛,所以口弦的曲调总是缠绵的、忧伤的。”

安宇歌认为,口弦也是一种语言,听得懂的人可以通过它交流。有时妇女之间用口弦相互对弹,既像是对歌,又像是谈心,如在冬夜或夏令的黄昏,围暖或歇凉时,她们往往拨动口弦自然起舞,以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有的回族妇女不但能用口弦弹出各式各调的“花儿”,还能巧妙地利用口弦弹奏出“悄悄话”,有的还能利用口弦模仿出蜂鸣、鸟语、水流等各种声音来。

口弦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研究价值,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现代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其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也濒临灭绝。随着社会的变迁,口弦渐渐无人问津。早年演唱回族口弦的老艺人大多已去世,口弦资料严重流失,如今能够比较熟练演奏回族口弦的人越来越少,练习演奏回族口弦的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

如何去保护、传承这一传统回族民间乐器,成了一道难题。被人们誉为“口弦皇后” 安宇歌,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她对回族传统文化、口弦演奏产生了浓厚兴趣。1986年起,安宇歌全身心投入到演奏口弦之中。经过近20年的摸索钻研,她将传统的口弦制作进行了多项创新,让口弦本身更加美观、便于演奏,还整理出一些即将失传的曲谱。自2003年国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国务院颁布的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就有回族口弦,安宇歌便积极响应,并开始在宁夏的多所学校教授口弦技艺。她在央视的综艺节目中和奥运期间多次亮相,展示演奏口弦。

现在安宇歌已退休,但保护传承回族口弦等民间艺术没有停止,她现在已被中华回族文化园聘请为艺术总监,专门从事回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展示。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4006 021 677